结果(2/2)
王来娣眯眼笑了:“哈哈,咱三丫真聪明。”
王招娣白眼一翻,懒得理她。
苏秀兰敲敲王来娣的碗:“快吃你的,你妹是嘴里破了皮,别一天到晚地瞎较劲,一会儿去娘屋里把我给你姥姥纳的鞋揣书包里,中午放学送去给她,也瞧瞧她地里忙的咋样了,有啥事回家跟娘说说。”
王来娣一点头:“知道了娘,我去了也帮着姥姥做饭,不叫她给我忙活。”
“嗯,快吃,今天没馍,怕你们饿着,我摊了几张鸡蛋饼,一会儿剩下的你也装着,中午带去你姥姥那儿,要没饭就用那个顶顶,别让她还给你忙活饭。”
王来娣很快吃完了饭,拿着苏秀兰给她装的书包,她看了眼俩个光顾着吃的妹妹,摇头叹气道:“哎,我要是高年级就好了,那我也跟王建文似的,能有农忙假了,还能在家帮爹娘的忙。”
苏秀兰替她拍了拍肩上蹭的灰:“念你的书就成,指望你帮什么忙!我的话都记着了吧,到你姥姥家了勤快着,别给她添事儿,晓得不?”
“知道了,娘我上学去了,招娣盼娣,你俩在家可得听话,多帮忙干活知道不?娘,我走了啊!”
送走了王来娣,苏秀兰就忙着和面蒸馍,王招娣最后一个吃完,把饭桌收拾好,端着碗去井边洗了。
等洗好了碗,又帮着苏秀兰烧火蒸馍。
农忙时节没那么多的空子去忙活一日三餐,只要把肚子填好了好干活就成,馍便成了最方便的干粮,有时候下地揣了两个,饿了就着水就能管饱,这东西方便还顶饿,这里家家户户常年必备,尤其是这种时候,那是不能断的口粮。
忙活了一上午,蒸了两筐的大馍,苏秀兰会持家,光是精面的馍吃不起,粗面的馍吃多了喇嘴疼。农村人都是掺合着来,她手巧会琢磨,蒸出的馍既不废白面,吃着还香,圆鼓鼓的一个,白白胖胖,看着就讨喜。
王老太一直觉着他家的馍是多放了白面,暗地里嫌她会败家,只要是王大勇在地里吃馍,她就得凑上来拿走个把。
“娘?这也是要做馍的?”王招娣从灶膛里出来喝了口水,看见桌边的小篮,上脚踢了踢。
苏秀兰回头一看,淡淡道:“不是,你大伯娘早上递过来的。”
王招娣就猜到不是她家的东西,王大勇手艺活好,家里的东西,大到板凳桌子柜子,小到小筐菜篮漏勺,都是他上手做的,家里竹编的东西挺多的,不管新旧,个个都洗的干干净净。这个篮子,上头不知道攒了多少年的陈年老灰了,都没了竹子原本的色,看着黑乎乎的糊了一层油垢。
要说自从成了王招娣,从一个城里孩子成了穷乡下的丫头,对农村生活有什么体会的话,头一件事就是脸皮了,反正她上辈子没见过这样厚脸皮的,前头才翻过脸,这只要能用得上你,能沾上你一点便宜,那就立马忘了前事,跟川剧变脸似的生了另一幅面孔,跟你这家里长短地论起亲戚和情分来了。
王招娣并不知道郑小红把苏秀兰惹火了的事,看地上这东西在这里,只以为跟以前无数次似的,她虽然没看见,但都能想到这郑小红的说辞,郑小红肯定就是扬着她那张让人反胃的脸,故作亲切,说什么当嫂子的来托她弟媳帮个小忙这些废话,嘴上那不要钱的好话说给你听两句,就把事情推出去了。
王招娣又踹了一脚:这女的,看着就让人生厌,膈应死人。
“一会儿我馍蒸好了,就给送回去。”苏秀兰轻描淡写地说。
王招娣以为自己听错了,她赶紧回头看了眼忙着揭馍的苏秀兰:“我没听错吧?娘你不帮着她做饭了?原原本本地就把这个给她送回去?”
苏秀兰被她大惊小怪的口气说的一阵倒气,白了她一眼:“咋了?你还想给她做?
王招娣一耸肩,指着自己肿了的半边脸说:“快看我这打怎么挨的?”
苏秀兰被她逗笑了:“不许这样,小孩子家家的,不许学大人说话。”
王招娣往她跟前一凑:“是不是早上她来的时候说啥不中听的话了,惹你生气了?她说什么了?”
“刚刚我说啥话了?你一个小娃儿,凑合大人这些事做什么,我是现在要忙家里地里的事,这肚里还揣着你弟弟,没那个功夫。还有你姥姥,她一人要顾着家里好几亩的地,我当闺女的,总要先帮着自个儿亲娘忙活一阵,你少打听这没用的,快去烧火。”
王招娣一晒,无趣地转回灶膛去烧火了,不说算了,反正这结果她高兴,这顿打也算是没白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