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玉蟾道场,止止坐忘(2/2)
想千年之往事,究人生之短长。
看浮云过眼无数,听山风响起又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山吸引羽士,相中这块风水宝穴作为修炼处的,叫得上姓名的有皇太姥,张湛,女真人鱼道超、鱼道远,晋人娄师中、唐人薛邴,北宋的李陶真、李铁笛、李磨镜等。
山以人显,在上述诸人中,真正使武夷山被列为道教三十六洞天第十六洞天和止止庵得以蜚声海内外的却仅有白玉蟾一人。
他在所撰的《止止庵记》里畅叙其中之乐趣:“云寒玉洞,烟锁琼林。紫桧封丹,清泉浣玉。铁笛一声,群仙交集。螺杯三饮,步虚冷冷。
青草青,百鸟吟。亦可棋,亦可琴。有酒可对景,无诗自吟心。神仙渺茫在何许?盖武夷千崖万壑之奇,莫止止庵若也。”
可谓是幽谷胜境!
太渊站在止止庵门前,目光深邃,心中思绪万千。作为南宗五祖之一白玉蟾曾经的道场,这里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与传说。
他此行的目的,正是为了探寻这座古老庵堂中是否还留存着真正的道者。
路过一块奇石时,太渊停下脚步,仔细端详。
岩石上摩崖石刻琳琅满目,内容丰富多彩,有诗词、有箴言,甚至还有一些玄妙的符箓图案。
山岚辉映水光,使得这些石刻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深奥的道韵。
林平之跟在太渊身后,忍不住低声问道:“师父,这些石刻是玉蟾祖师留下的吗?”
太渊微微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或许是,或许不是。岁月流转,许多痕迹早已模糊不清。但这些石刻中蕴含的道意,却是真实不虚的。”
两人继续前行,终于来到止止庵的正门前。
庵门古朴,门旁悬挂着一副对联,字迹苍劲有力,透着一股庄严肃穆之感。
太渊抬头望去,只见对联上写着:
培成仁德德有邻,此地欣邻白水;
风尚兴贤贤可学,其人愿学紫阳。
太渊看到这对联,会心一笑。
林平之见状,好奇地问道:“师父,这对联有何深意?”
太渊解释道:“‘玉蟾先生对朱子极为推崇,曾塑其遗像,并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在《诲琼玉蟾先生文集》中写道:‘皇极坠地,公归于天,武夷松竹,落日呜蝉。’可见他对朱子的敬仰之情。”
林平之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原来如此。那师父觉得,这对联中的‘紫阳’指的是谁?”
太渊摇了摇头,笑道:“这便不得而知了。或许是朱子,或许是紫阳山人,又或许两者皆有。道门之中,许多事本就难以言明。”
说完,太渊合上双眼,放空心神,任由自己的感知在虚空中蔓延。他在以心神之力捕捉这座庵堂中的气息,探寻是否还有真正的道者在此隐居。
良久,太渊睁开双目,眼中浮现出一缕失望之色。
林平之清楚地看到师父的神情变化,忍不住问道:“师父,可有什么发现?”
太渊轻叹一声,低声道:“观宇内的确有些道气儿,但气息最强的也不过在筑基阶段走了一半左右,而且生气薄弱,气息晦涩,如风烛残年之象。看来,这里已无真正的道者了。”
当然也不排除有隐修的境界在太渊之上,让其察觉不到。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既然来了,便该按规矩行事。”太渊收拾了下情绪,吩咐道,“平之,拜门。”
林平之应声上前,恭敬地站在庵门前,朗声道:“紫阳一脉弟子林平之,随师太渊真人前来拜山,恳请庵中道友开门一见。”